新生儿出血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接生了5万名婴儿,这个女医生决定不生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什么药 https://m.39.net/pf/a_4440899.html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作者

霹雳蓝前段时间一张年代久远的出生证明在网上传开:当时激动的新生儿父母,显然还没有想好孩子的名字,出生登记姓名一栏上只写了“袁小孩”三个字,出生证明右页中间是小孩出生时踩下的脚印,上面还有为他接生的医生签名:林巧稚。这个袁小孩,后来改名为“袁隆平”。而为他接生的林巧稚,是被誉为“万婴之母”。她是当年全国女性最重要的娘家人。袁隆平先生曾经回忆:医院,医院记录荣幸得知,我是由林巧稚大夫接生的,我很感谢林大夫。除了袁隆平先生林大夫还亲手接生过冰心、林徽因的孩子,为周恩来夫人、朱德夫人、彭真夫人看过病。当然被她帮助过最多的,还是全国最平凡的女人们。朱德的夫人康克清这样回忆她:“林巧稚看病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论病人还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病,不是看人。”为了减少病人负担,她主动降低挂号费,对于普通女性,她告诉她们不要挂她的专家号,“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就是多等一会儿。”对于交不起钱的女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常年备着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女性。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也不多,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非常多。”对于绝望母亲的求助,她倾尽全力,最终开创中国先例。年,一封“百里加急“的信递到林巧稚手中来信者是一名来自包头的普通女工信中句句如泣,焦灼万分:“我是一名怀了第五胎的母亲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三胎都是出生得了新生儿溶血症夭折的。我已经走投无路了,您是我最后的希望,求求您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但问题是,新生儿溶血症这个病,在当时存活的概率几乎为零,国内、国外都非常罕见,大多数医生都会判定为无治之症。这封绝望的来信,让林巧稚彻夜难眠,一想到接连失去四个孩子带给这位母亲的巨大痛苦,林巧稚心头发紧,茶饭不思。绝不能放弃。于是,林巧稚遍查全世界最新的医学期刊,请教医学泰斗,几次组织妇产科、儿科、病理科、血液科、外科会诊,把专家们的意见汇集在一起。终于研究出用脐带换血的方法,来挽救这个小生命。因为是首次尝试,换血的操作难度非常大,时间也必须把握得非常精准,稍微快一点,孩子可能就会心衰,差一点,孩子的生命就留不住......因此,手术过程中,林巧稚和医护人员精神都高度紧绷。换血开始前,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捂热,然后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每分钟抽出15毫升病血再滴入8毫升新鲜血液,外加补进钙液进行操作。整整5个小时,毫升的新鲜血液才输入了婴儿体内。接下来是第二次、第三次换血,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手术成功了。这是中国首例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此后,新生儿因溶血症而死亡的案例大大减少。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创举。「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她一生未婚未育,但亲手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每一个林巧稚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写着:“LinQiaozhi’sBaby”(林巧稚的孩子)。每一个被林巧稚接生的孕妇,都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自己孩子的第二个母亲。众多从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也被他们的家人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以示难以名状的感激之情。看起来,林巧稚好似悬壶济世的天生医者。实际上,很少人知道,出生在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的旧社会,她的诞生原本并没有得到家人全部的期待。年12月23号,林巧稚出生在厦门鼓浪屿。已经生育过一男二女的母亲,见又是女婴,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丈夫。所幸林巧稚的父亲——林良英受过良好教育,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她疼爱有加,并教给了她一口流利的英语。5岁时,林巧稚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噩耗,母亲患宫颈癌在痛苦中死去。这也许就是懵懂的小巧稚漫漫求医之路的伏笔。图源:央视新闻12岁那年,林巧稚进入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恩师——玛丽·卡琳。卡琳教育这里的女孩“爱人如己”,卡琳本人谦逊柔和、平等待人的品格也影响了年幼的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她立志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旧照但是,家人朋友很是反对,协和医学院以严苛著称,一旦考上就要读八年,耽误了结婚生子怎么办?还好,开明的父亲很是支持,就这样林巧稚正式开启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年7月,她终于踏进了协和医学院的考场,但是意外不期而至,她连最有把握的英语都没写完......原来考试途中,有女学生突然晕倒,监考的男老师不方便施救,林巧稚没有犹豫放下试卷冲了出去,只用10来分钟就处理好了这起突发事件。可惜的是,当她回到考场,考试结束了……这是一场只录取25个人的考试,试题都没写完的林巧稚,认为自己必定落选了。意外的是,这所中国顶尖医学院却在一个月后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林巧稚传》这本书中,对录取通知书的由来做了交代。林巧稚主动救人,不计个人得失的行为被监考老师看在眼里,因此特地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赞这个小姑娘医者仁心、沉着冷静的品行。其中特别强调了她出色的外语对话能力。协和校方看完这份报告,并参考了她的各科成绩,最终决定破格录取她。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兴奋劲儿还没过,一场持久战就拉开了序幕。北京协和医学院规定,正式入学前,要先读三年预科。三年里不仅要完成将近小时的六门课程,而且每科要达到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修不及格,留级;两门主修不及格,除名。老师也非常直接,告诉学生,学习跟不上、考试不合格的人,主张尽早去别的学校就读,免得浪费时间。「绝不回头」,林巧稚暗下决心。为了多学一会儿,林巧稚摸清了学校熄灯的规律:宿舍晚上十点拉闸,但过了12点总电闸又会重新合上。于是,她总是10点上床休息,过了12点再起来学习。俗话讲,十年磨一剑。对林巧稚来说,八年苦读,她终于把自己打磨出了锋芒。年毕业时,当年“涉险”入院的林巧稚,成绩高居榜首,并获得了协和医学院的最高荣誉文海奖学金,开创了女生获此奖学金的先例。毕业后,她被北京医院聘请入院,成为该院第一个毕业留校的中国女学生。旧社会条件有限,女人生产多是把接生婆请到家里,接生婆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婴儿的死亡率高达27.5%,产妇死亡率为1.76%。医院缺少女大夫,妇女又羞于让男大夫看病,一些本可以治愈的病,拖成了不治之症。没有犹豫,带着使命感,林巧稚义无反顾地在众多科室抛来的橄榄枝中,郑重选择了妇产科。没过多久,这位刚刚毕业的妇产科助理医师,就迎来了挑战。年圣诞节前夕,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急诊科接收到了一位子宫大出血的产妇,需要立刻组织抢救,情急之下,得到主任医师的许可后,她临危主刀为产妇手术。最终,手术成功。她的沉着冷静和多年积累的精湛医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图源:央视新闻经此一“役”,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林巧稚。不久之后,林巧稚从助理医生提升为住院医师。在此之后,由于工作突出,林巧稚得以三次出国到海外留学,她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各个国家的知识,创新自己的研究思路。这段「科学无国界」的日子,为她日后攻破医学难题奠定了技术基础。回国之后,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两点一线。医院最近的;床头放着一部老式电话随时待命;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查房,看看那些产妇,摸摸自己亲手接生的那些孩子;新中国解放时,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邀请函,但她没有去。身边的人很不解,她反问:“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需要守护在她们身旁。”她曾说自己最爱的,就是婴儿那第一声啼哭声,那是生命最动听的赞歌。网上曾有个话题:如果人民币上印一个女性人物,应该印谁?高赞回答里提名的,就是「林巧稚」。这虽然只是一个美好的假设,但其实31年前,和这个假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林巧稚医生赫然在列。为此当时国家卫生部,专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庆祝这套新邮票的发行,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并不多见。是她接生的袁隆平院士,也是她为周恩来夫人、朱德夫人、彭真夫人看过病。她说的就是她做的,她做的就是她说的,从半只脚踏进协和,到临终前夕,六十余载光阴,她全数奉献给了女性和孩子。她终身未婚未育,却成了五万多名婴儿的妈妈,更成了无数中国女性的守护神。那个时代,朴实的百姓叫她“活菩萨”,现在的人们意会了背后的深意,翻译成了——“万婴之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