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治白癜风凌十二:列车缺医少药本身就是“不作为”
19日,重庆某报报道了旅客陈善武在昆明至重庆的K160次上发病猝死,家属质疑“列车员不作为”后,当晚8时,昆明铁路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得知陈发病的情况后,列车长及乘警在5分钟内就赶到了现场。此外,在乘警对陈妻的询问笔录上也提到,陈曾患有心脏病史。(《生活新报》1月20日)这场发布会,其实只是一场撇清责任的发布会,所有说辞的潜台词都是———“陈善武之死与铁路无关”,“列车员没有不作为”。此辩也似乎证据确凿:一是陈曾患有心脏病史;二是陈实际发病比媒体报道晚了3个多小时;三是“列车在綦江站有停车”,K160次于5时54分从綦江站开出,而陈善武却是在7时20分许发病……而这些都与前一天媒体报道有很大出入。我相信昆明铁路局说的可能是实话,我相信列车乘组在接到求助之后可能确实尽力了,我也相信陈妻为谋得更多赔偿而可能说了一些利己的谎话,我也相信媒体某些地方可能是听了陈妻的一面之辞。但我不相信铁路没有任何责任,因为作为载满生命长途运转的公共服务列车,以生命为本应是第一追求,突发危情拯救生命是义务是责任更是本职。旅客发病因为列车缺医少药而最终殒命于列车之上,本身就是铁路最大的“不作为”。这是铁路无论找出什么样的证据,旅客自身究竟有何疾病过失,都无力辩白的。昆明铁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铁道部关于旅客列车的相关规定,列车上是不配备随车医生的,在列车上有两个急救药箱,药品多数是一些非处方药的药品。随车有两位列车员接受过一些简单的外伤包扎训练,但不具备专业的医护人员的资格。”这样的说辞,其实正与2003年铁道部、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印发的《旅客列车急救药箱管理办法》暗合,昆明铁路局想说明的是他们在法规上没有逾越边界。但我在重新查阅《旅客列车急救药箱管理办法》时却发现了昆明铁路局辩解中的漏洞———《办法》明确规定,“旅客意外伤害急救药箱”中,配置应包括治疗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高热、疼痛、突发精神异常、外伤止血等常用、安全、有效的药品……我不是医生,但我也清楚地知道,心脏病突发之时,如有对症急救药品,是能够缓解病情争取抢救时间的。《办法》中明确规定要配备治疗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品,而陈善武恰恰有心脏病史。请问陈发病时,急救突发心脏病的药品在哪里?难道,这不该是常备的急救药品吗?请问,在连最基本的备药要求都没做到的列车上,陈善武之死不是列车的“不作为”又是什么?如果缺医少药的列车,在铁路方眼中仍不算“不作为”,那么我们就不能不上溯整个铁路体系,探寻这个公共服务机器的溃烂与豁漏。因此,陈善武之死是整个铁路体系无法回避的尴尬,是铁路必要公共服务缺位的冰冷现实。不只在一名列车员,一个铁路局,而在于整个铁路系统的“以人为本”观念的集体缺失。其实谁都明白,很多时候无关规则,只关观念和意识———如果有未雨绸缪的急救意识,如果有生命高于一切的公共服务观念,如果能把这种观念和意识贯彻至整个铁路体系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种植到每个可能执行的人心里,就可能不会发生这么多猝死事件。虽然我们也知道制定规则以寻求强制循规作为,是最低级而且最无奈的管理手段,但在眼下的一幕幕猝死悲剧却不能不倒逼铁路部门赶紧制定并细化列车急救规则———平时多备一粒药,就可能在危急时刻阻缓一条人命的陨落,每辆列车配一名随行医生,就可能在危急时刻消融一个家庭的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