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身麻醉相当于死过一次被全麻之后,身体会 [复制链接]

1#

小到拔牙,大到复杂的外科手术,麻醉剂在现如今的医疗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接受过局部麻醉的人和接受过全身麻醉的人感受大不相同,社交媒体上甚至一度流传着自己的亲人好友们在全麻后未清醒时的窘态。

全身麻醉会带来意识中断

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患者意识的状态问题,全身麻醉带来的意识中断,让经历过的患者评价为“像是死过了一次”。真的是这样吗?

外科手术之光:麻醉剂

东汉末年,为了治疗腹中病结的圆形或长形肿块,能够剖开腹部将肿块取出,或为治疗头风能劈开头脑取出病邪之物,华佗创制了麻沸散。

华佗创制了麻沸散

麻沸散可以说是世界上首例用于外科手术的口服麻醉剂,但其处方随着军阀割据年代动荡的历史失传,也让外科手术失去了在古中国发扬壮大的一种可能性。

但是,在美国人拉威尔所著的《世界药学史》、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游记还有卜伽丘的《十日谈》中,都能发现口服麻醉剂西传的蛛丝马迹,虽其并未在欧洲广泛应用,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身影。

罂粟果

在化学麻醉剂出现以前,鸦片、大麻、曼陀罗等有毒植物被用于镇痛,也同时给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还会产生上瘾效果。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使用捆住病人或者用棍棒击晕的方法进行“物理麻醉”,来完成拔牙、截肢或战伤的治疗,直到注射用麻醉针剂出现,麻醉才在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麻醉剂用于拔牙

近代以后对麻醉的研究开始增加,从单纯的镇痛发展到麻醉期间以及麻醉前后的处理,一氧化二氮、乙醚和氯仿先后被证实具有麻醉效用,直到现在乙醚和氯仿还被用于全身麻醉。到20世纪50年代进入现代以后,关于麻醉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不断丰富,专职人员出现并逐步发展处分支学科,麻醉学终于走进现代化。

麻醉的区分

目前医疗领域的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药会通过抑制大脑皮层来使人失去神志,被使用后的典型特征是失去痛觉。临床上常使用的全麻方法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复合麻醉,乙醚就是广为人知的吸入麻醉剂。

局部麻醉是通过阻滞感觉神经,抑制身体局部的感觉或痛觉,这一过程完全可逆,药物失效后被麻醉的局部不会遭受组织损伤,相对于全身麻醉,局麻更安全、简便且患者有意识,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上,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并不是完全分开的。

痛觉的传递

麻醉剂出现以前,外科手术常常“血腥而痛苦”,病人的痛呼与挣扎也不利于手术的进行。在麻醉剂被广泛使用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麻醉的外科手术,而随着麻醉学的发展,麻醉也参与进重症监护中的休克救治和呼吸疗法等,可以说麻醉剂照亮了现代医疗的大片领域。

虽然不少被进行麻醉的病患本就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与死亡间隔一线,但也有很多非危急病症而接受全麻的患者,在被麻醉过程中倍感“危险”,获得“死亡体验”。

麻醉的三大分支

全身麻醉与“死亡体验”

患者在被全身麻醉时,身体究竟经历了什么?当一个人被全身麻醉后,身体的情况并不是像死去了一样,全麻药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阻断意识,使人体进入“睡着状态”。

全身麻醉剂里含有削弱心脏功能性的药剂,此时人体的血压和心率变得非常慢,并且全身骨骼肌松弛,肺部无法通过肌肉群来进行收缩和扩张,患者的呼吸会通过呼吸机来维持。

全麻会阻断意识

因此,与其说全麻体验是类似心脏呼吸都停止的“死过一次”,不如说是“睡了一觉”,但和睡觉又不完全一样。在正常的睡眠过程中,人的大脑可能会继续产生或处理记忆,而全身麻醉过程中人脑并不能产生记忆,也不会出现在睡梦中翻身的情况,患者不能动,也没有意识,感觉不到疼痛,远比睡眠“深沉”。

确实,全身麻醉也可能是人一生中会睡过的最危险的一觉,因为全麻本身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在某种角度上,大脑可被视作为处于“死亡”状态。全麻作用在分子水平上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是脂质假说,一种是膜蛋白假说。

大脑结构

脂质假说认为脂质使得脂溶性麻醉剂溶解并作用于细胞,但在细胞破裂后这种假说受到挑战。随后膜蛋白假说获得支持,这种假说认为麻醉剂不是与细胞膜发生作用,而是与神经细胞蛋白质结合,但也并不能完全解释麻醉剂起效的全过程,这种不确定、不明晰也增加了麻醉的危险。

细胞膜

“麻醉有风险”应当是医患的共识,如果手术前没有遵医嘱在手术前禁食,一旦在术中出现呕吐误吸的情况,便是致命的。而从个体全麻后可能确实遇到的情况来看,高血压出血、脑部缺氧、术后后遗症是全麻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也是因为患者在术前隐瞒个人身体的相关情况。

全身麻醉过程中,血压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波动,通常身体都能自主调节,但高血压的患者可能会在术中出现高血压出血出血过多的情况,严重会出现脑出血进而导致脑梗。全麻手术期间血管内长时间处于低血压状态,影响大脑和心脏血液供应,出现顽固性低血压。不仅会中止手术,也可能对个人身体带去不可逆的损伤。

所以,全麻手术前需要完成各项检查,并对个人身体情况如实相告,才能避免让全麻过程由“睡觉”变成“濒死”。

“麻醉觉醒”与术后“变傻”

全麻手术中的另一种危险是出现“术中知晓”或者被称为“麻醉觉醒”的情况,也就是手术尚未完成时患者恢复了意识,清醒后发现自己的身体被剖开确实是一种可怕的经历。

这种情况会出现,可能是由于患者有遗传或获得性麻醉抵抗,比如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有可能是麻醉医师经验不足,麻醉管理不当。要尽可能避免“麻醉觉醒”,就需要术前做好各项准备,与医生进行良好沟通。

相较于耸人听闻的全麻手术“死亡体验”,在现实中真正会较常发生的全麻术后的体验是“变傻”。因为麻醉剂抑制人体中枢系统的作用是慢慢消失的,所以当结束全麻手术的患者醒来后,并不是大脑的每个部分都已经恢复功能。

记忆和认知逐步恢复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口齿不清说胡话,行为缺乏逻辑,有人会表现得和喝醉酒后如出一辙。但随着药剂被代谢或排除,人的认知水平会渐渐恢复正常,如果在药效还没过去时被损友录下所作所为,大概会成为人生中的黑历史吧。

美国麻醉学家协会将麻醉学定义为:致力于减轻手术病人术前、术中和术后疼痛和全面护理的医学实践。麻醉剂诞生之前的手术台上,不会有医生注射麻醉剂前的倒数记数,会有的是因巨大疼痛而心脏麻痹死在手术台上的病患,麻醉剂的发明通过减少手术中病患的痛苦,让很多过去无法治疗的疾病得以被治愈。

如今,人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麻醉剂的外科手术,麻醉这一无痛医疗技术对于医疗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