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冠心病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死亡,医院担 [复制链接]

1#

案情介绍

患者武某某年4月30日主诉:间断胸闷半年,加重2医院急诊,查心梗三项未见异常,心电图可见ST-T异常。现为求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收入院。入院后行冠脉造影示:LAD根部至近段长病变,狭窄90%,LCX近段长病变,狭窄70%;RCA中段斑块形成,狭窄70%。被告遂予患者行LAD支架植入术,释放支架后,退出球囊,造影示LAD血流缓慢,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诉胸闷,血压下降,经处理后LAD远端血流TIMIⅠ级,LCX亦见血流缓慢,随即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室颤,透视心脏收缩微弱,立即给予胸外按压及电除颤一次,持续心肺复苏并转回监护室继续抢救。入ICU后,持续予以胸外按压,呼吸机机械通气,间断静推肾上腺素等治疗,至年4月30日22点00分,宣布临床死亡。

原告(武某某家属)医院存在过错,导致武某某死亡,因双方意见无法达成一致,诉至法院,且看详情。

患方观点

原告认为:医院违反诊疗规范,在医疗技术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导致患者死亡。医院的医疗行为,给原告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因此,特诉至贵院,望判如所请。

医方观点

医院辩称:我方治疗符合规范,患者术中突发支架内血栓,属于无法避免的手术并发症。由于患者是第一次用支架,情况很罕见。但鉴于患者不良的治疗结局,我方同意按不超过10%的责任比例赔偿。原告门诊治疗的费用与本案无关。原告主张的餐费无法律依据。护理费和误工费均不认可。交通费不认可,请法院酌定。精神损害抚慰金主张过高。

司法鉴定

鉴定意见为:医院对被鉴定人武某某诊疗行为的评价:1.关于告知义务的分析审阅病历材料,医方为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告知了相关风险,应视为医方尽到了告知义务,但是医方没有强调患者本身的风险因素,如基础疾病多、病情反复等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会更高,术前没有充分沟通导致家属对手术目的及风险并不能完全理解,容易产生纠纷。综上,医方存在告知不充分的过错。2.关于医方诊疗过程的分析:患者间断胸闷半年入住医方,近一个月加重,检查心肌酶谱高、心衰指标高,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该诊断明确。因为患者基础疾病较多,危险因素高,因此,在行PCI治疗前,应充分进行双抗及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等风险,从病历记载患者在上次出院后并未规律服药,仅在门诊进行了两日的扩冠治疗,因此视为医方术前准备不充分,未进行充分的双抗及抗凝治疗,未充分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存在不足。患者血糖高,也是高危因素,入院时测血糖仍高出正常很多,应将血糖控制稳定,降低风险,但病历中并未见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的处理意见,因此视为医方术前未及时请会诊,对高危因素控制不严格,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3.医方上述医疗过错行为与被鉴定人武某某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综合分析建议医方占轻微原因。

法院观点

本院认为,医院术前告知不充分,病历中无关于双抗药物记载和凝血监测,对介入风险评估不足,故鉴定机构认定医方承担轻微责任的意见,本院予以采纳,责任比例考虑为10%。被告应按此责任比例赔偿原告合理损失。

判决结果

年9月29日法院判决:本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医院赔偿原告医疗费元。

律师解析

1.支架内血栓是PCI术常见并发症吗?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PCI术的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发生于术后一周内,发生时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症状、病理生理改变是一样的,因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支架贴壁不良,所以药物治疗效果差,血栓溶通后反复复发,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再次行介入手术,如支架内球囊扩张或再次植入支架。当然,除了支架贴壁不良,还有夹层形成、使用裸支架、术前术后抗凝抗聚药物不到位也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其发生率与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在医院,这种并发症非常少见。

2.手术并发症不属于医疗过错吗?

手术出现并发症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也医院就没有过错。医院在预防、治疗并发症的过程中存在过错,一样应当承担责任。例如本案中,支架内血栓并不能完全避免,但是预防并发症产生进一步医院有过错,即术式选择不正确。如血管外科手术出血的并发症几乎不可避免,但是术前应当交叉合血、备血,避免出血性休克发生;例如预知到肝脏肿块血管丰富,穿刺活检大出血的并发症几率高,应当选择剖腹探查术来明确诊断。

3.非操作不当所致手术并医院责任一般都不高。

对于操作不当所致手术并发症,例如损伤不涉及手术范围的邻近脏器,例如穿刺静脉时误穿动脉,肠镜导致肠穿孔等等,一般责任比例较高,但如果非操作不当所致的手术并发症,例如围手术期心脑血管意外、术后感染、介入手术血管并发症(例如本案),医院有过错,责任比例都不会高,所以建议因并发症产生纠纷的患方,充分咨询专业律师再维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案例来源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