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科开展新项目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 [复制链接]

1#

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成活率越来越高,但各类颅脑疾病却常造成患儿终生残疾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早期发现新生儿颅脑疾病并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近期,我院超声医学科联合NICU开展了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新项目。

01

颅脑超声适应症

●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儿。

●有异常分娩史及相关疾病史的新生儿,如围产期缺氧、酸中*、低血糖、血压波动、呼吸机治疗、输高渗液体等。

●母亲孕期患有可能影响胎儿的合并症,如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心肾功能异常、宫内感染、产前、产时出血、保胎史、不良产史等。

02

颅脑超声检查仪器、方法

高频小型微凸探头,5-7.5MHZ,扇形扫描,经前囟、側囟、后囟、乳突囟检查。

03

颅脑超声基本切面显像

●冠状切面:5个,包括额叶切面、侧脑室前角切面、第三脑室切面、侧脑室三角切面、枕叶切面:

●矢状切面:4个,正中矢状切面、旁矢状切面、大脑半球切面:

●颞窗切面

04对新生儿颅内疾病的诊断价值

1.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最严重的脑损伤,常与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存。早产儿多见,胎龄32W体重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死率高,50%。存活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国内资料占死亡原因12-19%。出生后3-4天内筛查是否发生颅内出血,酌情予以近期复查。对于较重的颅内出血,最好每周复查一次,至少在1个月左右再次复查,了解其结局,以便评估预后。对有发展为梗阻性脑积水趋势的患儿,应动态观察,指导临床治疗。

1.1发病机制:主要起源于生发基质和脉络丛,与其胚胎生发层基质的血管本身及血管内外等因素有关。缺氧缺血窒息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导致血压升高,出血。血压降低,引起毛细血管缺血出血,同时包括产伤、一些不规范操作等。

1.2分类: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分级

I级室管膜下出血

II级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张

III级脑室内出血、有脑室扩张

IV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1.3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超声特点:尾状核头部区域高回声区;脉络丛增粗、外形不整、局部突出、回声增强;侧脑室增宽、前角变钝、后角增大;吸收期形成囊肿并可见有分隔。

1.4分级与预后:I级、II级预后较好;III级预后与脑室扩张的转归有关;IV级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神经发育迟缓,下肢运动障碍多见。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性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早产儿明显高于足月儿。是新生儿死亡和婴幼儿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2.1发病机制:出生时肺部疾患、心脏病、失血、贫血或出生前围生期窒息史导致大脑缺氧缺血,引起脑水肿,进而出现选择性神经元坏死、基底神经节变性、大脑矢状旁区神经元损伤,最后产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2.2脑水肿超声表现:脑实质弥漫性或局限性回声增强;侧脑室明显变窄、呈裂隙状或消失;脑结构模糊:沟回界线不清、半球裂隙或脑沟消失;脑动脉搏动减弱。

2.3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脑室周围动脉边缘区缺血所致深部白质缺血性凝固性坏死导致脑实质容积减少脑室扩张髓鞘形成减少多囊腔脑软化甚至脑穿透畸形

2.4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超声特点:脑室周围或局部脑室前角外侧、脑室三角区,也可见于侧脑室的颞侧及后方。白质回声增强。不低于脉络丛回声;2-3周随病程进展,原回声增强区可转为相对正常或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甚至脑穿通畸形;脑血流RI降低。

2.5预后:对不同类型的损伤,应在发病3天之内了解脑水肿性病变的发生及严重程度,7-10天观察脑水肿是否完全恢复,3-4周复查可了解脑内是否存在遗留病变,轻度损伤可修复,若损伤较重或持续存在缺血缺氧因素,7-10天后可进展为PVL。

05

颅脑超声优势

新生儿颅脑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简便、价廉、动态、可床旁检查等优点,适用于新生儿及前囟未闭的小婴儿颅内病变的筛查及诊断,尤其对脑室周围-脑室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能清晰早期显示,亦可提示颅内病变的类型、程度、部位,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检查时间

我科采用每周一、四下午定期到NICU行新生儿床旁颅脑超声检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