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十三味丸
蒙医出血症的最常用复方之一
牛*十三味丸(给旺-13)出自蒙医著作《蒙医药选编》,组方由清热凉血保肝的人工牛*、瞿麦、苦地丁、蓝盆花、木通;化瘀止血的红花、沙棘、香青兰、五灵脂;以及健脾、行气止痛、消壅的土木香、木香、木鳖子(制)、芫荽果配伍而得。
蒙药本草精准配伍,清热,凉血,止血,是蒙医临床上用于各种肝炎,肝肿胀、肝纤维化、吐血,便血,衄血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的常用复方。
基础信息
人工牛*、红花、瞿麦、苦地丁、蓝盆花、木通、五灵脂、土木香、木香、木鳖子(制)、芫荽果、沙棘、香青兰。
本品为*棕色水丸;气微,味苦。
清热,凉血,止血。用于肝“宝日”,月经过多,呕血,外伤出血。
每10粒重2g
口服,一次9~13粒,一日1~2次。
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
“宝日病”:本方指类似肝肿胀、肝硬化、胃肠溃疡及出血、月经过多、鼻衄。
组方来源
牛*十三味丸(蒙名给旺-13)出自蒙医经典著作《蒙医药选编》,后《蒙医百科全书》、《蒙药方剂学》等经典著作均有记载,现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是蒙医临床上用于肝“宝日”,月经过多,呕吐,外伤出血症的最常用复方之一。
蒙医理论
蒙医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医学科学。
☆蒙医基本理论
蒙医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蒙医学认为三根的关系是人体生理病理的内在因素,是生命赖以生存的主要矛盾,决定着生命中一切活动。
所谓“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都受它支配。如果“赫依”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等。“希拉”有火热之意。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希拉”在发挥作用。“希拉”偏盛,就会发生各种温热病,如口苦、吐酸、神情狂躁等表现。“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了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
组方分析
1、清肝热、利胆保肝(清巴达干热、清希拉热)人工牛*:清热解*,清希拉热;蓝盆花:清热、清希拉热之功能;用于肺热、肝热、咽喉热等病;木通:清心泻火行水,通利血脉;瞿麦:清热利水,清血热、清心热;苦地丁:清热解*,治*疸肝炎,高热烦躁;芫荽果:清热、解表、健胃。2、锁脉止血红花:蒙古又叫作额利格内赛茵、古日古木,其具有柔、钝、重、固的效果,其消肿、止痛、活血、调经、清肝热、止血、滋养正精的效果更加显著。香青兰:疏风清热,凉肝止血;沙棘: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五灵脂:清肝热,活血止痛,化瘀止血;3、化瘀、止血(调赫依、血相讧、止痛、消壅)土木香:行气止痛,健脾和胃,消积驱虫;木鳖子:散结,消肿,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组方特点
☆1、清热、凉血两法并用:具有清热、解*功能的牛*为主,(蒙医人工牛*清希拉热)配以具有清血热功能的瞿麦,清肝活血功能之良药红花,清肝热、调元功能的五灵脂,清希日、肝胆热功能的木鳖子、蓝盆花、木通以及调赫依.血相讧、止痛功能的木香、土木香为辅,对肝热病及宝日具有良效。
☆2、多靶点止血,兼顾标本:本方遵循蒙医六基症理论与三素七元平衡理论配伍,清肝热,化瘀血,标本兼顾治疗宝日病,及外伤出血、便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各种出血症的目的。
☆3、止血不忘化瘀: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积体内而未排出。则蓄积成瘀,不得随经运行,阻滞络脉的损伤之处,影响局部血络的愈合。使出血加重或反复不止。本方中红花、香兰青,五灵脂达凉肝止血、散瘀活血之功效。(蒙医中的功效为锁脉止血)
☆4、异病同治:牛*十三味丸同时适用于蒙医中的“血症”“宝日病”“包如病”等。
文献案例
1
2
3
中医理论如何分析牛*十三味丸?
牛*十三味丸(给旺-13)是蒙医经典用药,其取材,炮制和配伍原理与中医药理论具有一定差异,因此本品处方不能完全用中医的理论去分析,但中医理论中“血瘀”“血热”为出血症的两大病机,与肝、脾的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以清热凉血,化瘀来达到止血的目的,因此蒙医药与中医药亦有相通之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