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和目的
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淋巴增殖性疾病,以淋巴样浆细胞或浆细胞样淋巴细胞髓浸润和IgM单克隆蛋白血症为特征。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是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仍存在感染级血液学*性的风险。
MYD88LP(LeuPro)突变见于90%以上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并导致Bruton酪氨酸激酶的持续活化,从而引起下游NF-κB的活化。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ibrutinib的相关研究表明Bruton酪氨酸激酶是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的一个有效治疗靶点。ibrutinib对复发或难治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患者有效,但存在一定*性作用,如出血、腹泻、皮疹和房颤(5~10%等级≥2)。利妥昔单抗与ibrutinib联用疗效优于利妥昔单抗单药(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时,总体应答率仍可达92%),但仍存在*性反应(如12%患者存在发现3-4级房颤)。
Acalabrutinib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共价结合的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calabrutinib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复发及难治套细胞淋巴瘤治疗,同时其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也进入临床开发阶段。Acalabrutinib对EGFR、Tec、Src家族激酶或白细胞介素2诱导的T细胞激酶信号传导几乎没有影响,这可能有助于减轻其*副作用。
本研究为单臂、多中心、国际性临床II期研究,目的在于评估acalabrutinib单药在未经治疗或复发/难治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中的疗效。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及参与者
本研究纳入年满18岁,诊断为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且需治疗的患者。入组患者为复发/难治(之前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患者,或因拒绝治疗或存在影响化疗的共病(如,IgM≥mg/dL的有症状的高黏血症或疾病相关的神经病变)而未经治疗的患者。
研究过程
前期试验中,6名患者接受每天一次,每次mg的口服acalabrutinib治疗。之后调整为每天两次,每次mg,并将该方案应用于其他入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28天为一治疗周期的治疗,直到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接受的*性作用。若出现不可控的,可能与研究药物相关的3-4级*性反应,准许暂缓用药直到恢复。若反复出现3-4级*性反应(第3次出现),准许调节acalabrutinib用量(由每天两次,每次mg调整为每天一次,每次mg)。
骨髓样本用于确认药物应答反应。应答反应依据第六届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国际研讨会(IWWM)标准及第三届IWWM修正标准的评定。部分患者(47%,50/)接受了MYD88LP突变检测。
患者结局
主要终点是依据第六届IWWM标准和第三届IWWM修正标准,获得总体应答(至少是轻微应答)的患者比例。
次要终点包括应答持续时间(从首次出现应答至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导致患者死亡的时间间隔),无进展生存期(acalabrutinib治疗开始至首次报告疾病进展或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间隔),总体生存期(acalabrutinib治疗开始至任何原因导致死亡的时间间隔),acalabrutinib对外周血中T、B及NK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水平、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药代动力学和安全
研究结果
自年9月8日至年12月24日,共计名患有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参与入组评估。其中,16名患者未纳入研究。最终,共有名患者(14名未接受过治疗,92名患有复发/难治疾病)入组并接受治疗(图1)。表1展示了患者的基本特征。
图1.试验流程图
表1.患者基本特征
截至随访结束(年2月13日),中位随访期为27.4(26-29.7)个月。新诊断患者(13/14)和复发/难治患者(86/92)的ORR均为93%(图2A)。79%的初治患者和78%的复发/难治患者评估为主要应答(部分缓解及以上)。各亚组的患者总体疗效一致。
在50名有基因型信息的患者中进行了应答与MYD88突变的相关性分析(图2B):36名(72%)患者存在MYC88LP突变(34名复发/难治,2名初发),14名(28%)患者为MYC88WT(13名复发/难治,1名初发)。MYC88LP突变患者和MYC88WT患者的ORR率分别为94%(34/36)和79%(11/14)。MYC88LP突变患者和MYC88WT患者的主要应答率分别为78%(28/36)和57%(8/14)。良好部分应答未见于MYC88WT患者和MYC88LP突变患者的良好部分应答率分别为0%和28%(10/36)。
图2.依据疾病及MYD88突变状态分层分析的总体应答
图3.依据亚组分析的总体应答
达到最佳应答的中位时间为4.6(1.9-9.2)个月。复发/难治患者中IgM的快速降低与血红蛋白量增高相关。
中位应答期持续时间未达到(n=99)。初治患者和复发/难治患者维持24个月应答的比例分别为90%和82%(图4A)。两组患者的中位无病进展期和总体生存期均未达到(图4B和图4C)。初治及复发/难治患者总体生存期超过24个月的比例分别为92%和89%。接受acalabrutinib治疗患者的EORTCQLQ-30评分在治疗末期高于基线。
图4.应答持续期及生存状况
名患者中有30名(28%)未继续acalabrutinib治疗(7名初治,23名复发/难治)(图1)。13名(12%)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死亡。
全部等级不良事件中最常见的是头痛、腹泻、挫伤、头昏、乏力、反胃、上呼吸道感染、便秘和关节疼痛(表2)。头痛和腹泻多为1-2级。最常见的治疗相关3-4级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7/,16%),肺部感染(7/,7%),贫血(5/,5%),下呼吸道感染(5/,5%)及转氨酶增高(5/,5%),低钠血症(5/,5%)(表2)。发生感染的患者在感染治愈前暂停使用acalabrutinib。
表2.不良事件
56名(53%)患者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中,肺炎(n=5)及下呼吸道感染(n=4)被认为与治疗相关。颅内出血是唯一与治疗相关并导致死亡的不良事件。
名患者中有5名(5%)发生房颤(初治患者1名(7%),复发/难治患者4名(4%))。这些患者均无房颤病史,但他们至少存在一个导致房颤的危险因素。房颤发作的中位时间为(29-)天。无因房颤导致的acalabrutinib暂停或终止用药。4名患者(均为复发/难治患者)在研究开始前有房颤,研究过程中没有恶化。
名入组患者中,7名由于不良事件导致acalabrutinib使用终止。另有两名患者分别因肠道肿块和食道癌而终止用药。共计53名(54%)患者至少暂停使用acalabrutinib7天以上。大多数不良事件患者均通过剂量减少和暂停用药缓解。
在药代动力学方面,acalabrutinib能够被快速吸收和消除,累积的可能性较小。在稳定状态下(第8天),每天两次,每次服用mgacalabrutinib患者中,Bruton酪氨酸激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中位占有率为96%至98%。14名在稳定状态下评估的患者中,13名患者给药后12小时Bruton酪氨酸激酶占有率仍达90%以上,患者间变异性较低。在各时间点,acalabrutinib对Bruton酪氨酸激酶的基础磷酸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研究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acalabrutinib单药用于治疗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是有效的,且在未经治疗及复发/难治患者中均表现出可控的药物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单药治疗的高有效率,以及联合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者按
Bruton酪氨酸激酶是B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治疗中的一个新的有效靶点。目前已有多个BTK抑制剂应用于临床,并表现出良好的有效性。Acalabrutinib是新一代BTK抑制剂,具有高选择性,低副作用的特点。本研究报道Acalabrutinib单药治疗初发和复发/难治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具有类似的高有效率,且安全性良好,尤其是房颤发生率较一代有明显的降低。为新一代BTK抑制剂应用于B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编译及审校组成员
参考文献:
1.OwenRG,etal.LancetHaematol.Dec19.pii:S-(19)-8.doi:10./S-(19)-8.
血液前沿
HEMATOLOGYFRONTIER
专注血液领域
宣传与继续教育平台
Ht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