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生我好象都听懂了,但很快又忘了是何原 [复制链接]

1#

有的知识,很难听懂,不知所云;

而有的知识,听起来似乎都懂,但越听越糊涂、或者听完就基本忘光了。

在王珏老师看来,

“难懂”,是知识的“情境化”不够、或者对学生“经验”的调动不够

而“听得懂、但记不住”,则是知识之间的“结构化”不足的原因。

以下是内蒙古民族大学白冬松老师在学习了我的《学习科学》课程,

并和王珏老师交流她的教学PPT设计、改进方法后,

对“语义情境化”和“语义结构化”这两条教学原理的认知。

以下为全文转发。

————————————————————

我讲授的课程是《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基础医学课程,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总反应:

“这门课程的有些内容,感觉挺难理解的”

“老师讲的我好象都听懂了,但很快就忘了”

“我觉得自己学会了,一做题就发现还是不会”

我也在不断改进,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晰很明白,学生怎么能听不懂、记不住呢?

今年我参加了《学习科学》的课程培训,通过王珏老师对脑的基本工作规律和大脑学习的本质层面的分析,我越来越感觉到,我需要对我讲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重新认识了。

因为,我一直在以我的标准、我的视角来要求学生,忽略了这门课程中学生和我的差别。在我脑海里清晰可见、顺利成章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是很陌生的!

我作为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借助他们的原有的经验,创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

我通过对课程中“语义情境化”和“语义结构化”等内容的学习,对“血液性缺氧”一课进行了改进。下面向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原始PPT第一页(如下图):

王老师看到上页中“血液性缺氧”概念的核心内容“血红蛋白的两种变化”:数量减少和性质改变,以及页面下方有三种原因,就问我“两种变化”和“三种原因”,是怎样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当然是小儿科!我告诉王老师:

“贫血”就是“数量减少”,而“一氧化碳中*”和“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则是“性质改变”(如下图)。

而王老师却说,他作为一个医学小白,看到这里就开始有点糊涂了!

我这才意识到:

原来我讲解这个概念时,认为再简单不过了,却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很可能是0!学生如果连概念都不能充分理解,那么学习后面的内容就如同空中楼阁,越听越糊涂了!

第2页,在我原先的PPT设计中,讲过概念、原因,接着当然就是讲第一个原因:贫血(如下图)。

但王老师却让我先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呈现知识的总体结构(如下图),再从结构中进入到第一块内容:“贫血”。

这样,学生对所要讲授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了第一次印象——这就是“语义结构化”的体现了。

我之前之所以没有特别强调知识的结构,是因为这块内容我讲过很多次了,这个知识的结构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很清晰了,就认为学生也理应知道。

通过这次修改,我明白了:只在概念那里说一遍“3个原因”,学生并不能有效理解(这是教学重点),所以也一定记不住。

而让整个知识的结构和脉络反复出现,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新的知识碎片,逐一梳理到整体知识框架中。

——难怪以前讲课老有学生反映“好象也都听懂了,但很快又忘了”。

原来,是因为新知识都是一个一个的碎片,碎片本身学生是能懂的,但由于碎片化信息不能被组合成一个整体,学生又不可能记住那么多的碎片信息(新知识),导致学完了最多只能记住一些细节、而对知识的整体毫无概念,导致学完就忘!

讲完第一个原因贫血后,再次出现知识结构框架(如上图),一方面对贫血与血红蛋白Hb的关系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引出第二个要讲解内容(一氧化碳中*,如下图)。

接下来,就是详解“一氧化碳中*”的具体作用机理(如下图):

学生在中学时都学习过一氧化碳,也知道一氧化碳中*,但不明白一氧化碳中*是实质是缺氧,以及缺氧是如何发生的。所以这一页的作用是在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建立联系,引出新知识。

讲完第二个原因,知识结构框架同样出现,对一氧化碳中*与血红蛋白的关系进行总结,同时引出第三个原因: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第三次加深印象。

第三个原因和一氧化碳中*不同,学生对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并不熟悉,因此听到这个名词,很难想象出是什么样的。经过课程学习,我马上想到:这里应该依据“从原有经验激发联系,形成新经验”的原理!

因此,我以学生常吃的熟食、咸菜等食品为切入点(因为其中所含的硝酸盐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重要原因),创建学生的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并帮助学生理解后面我要讲解的内容。

我在讲解“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具体内容时(如下图),依据王老师在PPT课程中的“一图胜千言”的原理,重点添加了病症的图片,用图片展示出学生从未见过、很难理解的现象。

同时,我也减少了原始页面字数,仅保留了最能体现高铁血红蛋白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的-----数据。这样使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更加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讲解完三个原因后,第四次以归纳总结的形式展现完整知识结构框架。一共通过4次总结逐渐搭建出了完整框架,加深了四次印象。

对于以上以“知识结构框架”为核心、不断补充知识细节、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的方法,王珏老师在《学习科学》课程中是以“钢铁侠的战衣”来比喻的,很形象!

经过《学习科学》的课程学习、以及王珏老师的指导,我真正认识到了在PPT设计过程中、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语义结构化”和“语义情景化”原理的极端重要作用。

我还要继续利用学习科学原理与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

欲学习更多“语义情境化”、“语义结构化”等高效教学原理与方法,欢迎学习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

免费课程:年7月下旬开班(要求按时作业,否则将被踢出班级),请留意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