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85后交警
11月6日上午,红十字志愿者、85后交警杨先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室完成了捐献,成为了自治区第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捐献者杨先生出生于年,是交通管理大队的一名交警。他平时工作积极努力,忠诚敬业,勇于担当。鼠疫防控期间,他接到执勤任务,在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一坚守就是一个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按照统一部暑,他不舍昼战斗在第一线,严守岗位,履职尽责,历经了严寒交加、酷暑难耐的日子,默默地守护着平常百姓的出行安全和生命健康。在铁面无私严格执法的同时,他也怀有一颗仁爱无私善良的心。年一则“某市交警搀扶老人过马路”的新闻报道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纷纷点赞,原来那高大的背影就是这位85后交警!
他也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
杨先生回忆起年穿上红马甲成为了红十字志愿者的情景,一切历历在目,在做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时他经常接触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材料,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是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的最有效的途径,他一次次为之动容。在年5月,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尘封七年的机缘,跨越千里的相遇
年7月,杨先生接到当地红十字会通知,他与一位外省市白血病患者低分辨分型相合,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示愿意向这位素未平生的患者伸出援手。在得到家人同意后,他在同意书上签下名字。11月1日,在妻子和红十字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为捐献做准备事宜。他说“从我入库到现在已有7年,据说还有等20多年才能配型成功的志愿者,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和患者之间奇妙的缘分,这么大的中国,这么多的人,我们能匹配到一起是多么大的巧合。虽然,我与患者相隔千里,对患者的情况也一无所知,但是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捐献,希望能尽快将我的爱送给对方,祝福对方早日康复。”
“我决定把这笔慰问金转赠给患者,
祝她早日康复”
在杨先生4个小时的捐献过程中,一直有妻子、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的陪伴。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机关党委书记陈立本来到采集室慰问,高度赞扬了杨先生的无私善举,并代表中华骨髓库和自治区红十字会为他颁发了捐献荣誉证书以及慰问金。
志愿者读起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尊敬的好心人,您好,我是患者的丈夫,当我提笔给您写信时,我们全家都百感交集,感激万分,本来我们是贫困户,若不是因为您的真诚相助,我妻子也不能实现干细胞移植,是您的无私奉献给了她光明和第二次生命,在此衷心的谢谢您......是您的善举延续了妻子对于生命的渴望......”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杨先生听在心里,当即表示:“我身为人民警察,身穿警服,头顶国徽,本应为人民服务,听了这封信我也得知患者家属身负巨额医疗费,我也想尽我最大的能力帮助她,决定把这笔慰问金转赠给她,希望她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造血干细胞捐献对捐献者有影响吗?
很多人关心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后是否会对身体有损伤,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尹文杰从医学角度解答了大家的困惑,他说:“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有血液恶性肿瘤如白血病、还有骨髓衰竭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有先天免疫性缺陷疾病,这在老百姓概念中是一种绝症,得了这种病就非常绝望。其实呢,有一种方法可以根治这种疾病。那就是我们所说的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很多患者家庭带来了希望。实现移植需要一个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来源,通过骨髓库找到一个配型合适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供者是一个常用途径。在传统概念中,“敲骨取髓”是老百姓眼中骨髓采集(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常用方法,但从上世纪90年代后,就完全实现了从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技术。供者在住院后需注射动员剂,目的是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在外周血采集造血干细胞,需要通过一支胳膊的静脉出血至机器以离心造血干细胞,剩余的血液通过另一支胳膊的血管回流到体内,实现一个闭环采集,整个捐献过程会持续3-4小时,供者需全程躺在床上,整个过程供者可能会感受到轻微的不适,但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尹文杰医师表示:体内95%的造血干细胞处于安静状态,只有5%在“工作”,这5%的造血干细胞能完全满足人体造血功能。只需采集体内四十分之一的造血干细胞,就能实现捐献目的。造血干细胞极具恢复能力,在采集完之后根据供者体质不同在1-2周之内可完全恢复至原先水平,从这个角度讲,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供者本身的是没有任何伤害的。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
原标题:《一种人生,两种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