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13日讯近日,家住西海岸新区的王先生罹患肾综合征出血热,被紧急送医急救。13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提醒,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高峰,市民在该时段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有需要的市民可以提前接种出血热疫苗。
“那几天刚收完玉米和花生,屋前屋后忙着晒粮食,我突然感觉全身没劲,有点发烧,我开始觉着是干活累的,喝了两天的感冒药。”回想起这一个月的经历,王先生仍然心有余悸。村医介绍,张先生发病当天找自己拿过感冒药,第二天听说烧得更厉害了,都没法下地干活了,他立医院查查。
“患者来的时候已经是发病第4天,最高体温39.7摄氏度,面部潮红,伴有畏寒、尿少、胸闷,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极差,甚至无法独立行走。结合血象分析,我们初步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紧急为患者治疗。”接诊医生如是说。
王先生从没想到肾综合征出血热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村里倒是宣传过,没在意,不知道能病得这么严重。”转危为安的王先生说,他曾一度休克,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了3天。
传染病防制所专家陆润泽介绍,严重损害王先生健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鼠类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感染人,也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螨媒传播、垂直传播途径感染人。青岛地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是该病的发病高峰。
肾综合征出血热高发于郊区、山林和丘陵地区,人群普遍易感,从事农业种植、粮食加工的农民,野外工作的工人等群体发病率较高。
和王先生的病程类似,该病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进展迅速,极易引发低血压休克、肺水肿等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有疑似病症的患者医院就诊。
陆润泽介绍,目前,有效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有三种方法,首先是接种出血热疫苗。疫苗接种是防控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该疾病高发病区的16到60岁人群应积极到本地区疫苗接种点进行全程接种。该疫苗共接种三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1年以上。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
其次,市民要防鼠灭鼠,注意家庭卫生。市民可以应用药物或机械等方法及时灭鼠,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应长期灭鼠、防鼠。
此外,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该疾病的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不仅如此,人们在杂草丛生或者有秸秆堆放的地方活动,也有可能接触到鼠尿鼠粪,专家建议戴上口罩,以防气溶胶污染。(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黄飞)
责任编辑:孙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