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8月4日讯(王克俭尹伟明张殷实)
闯过生活关真正“蹲得住”
只有悠闲的时光才在不经意间溜走,艰苦的日子,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磨砺和锤炼。
年6月2日,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队长王绪新带领队员张爽毅和于海峰离开哈尔滨,信心满满地进驻团结村,开启了驻村工作新生活。
刚一驻村,看屋大爷就向王绪新征求开饭时间。大爷说,现在农忙,4点多钟村民就下地干活了。我们吃得早,你们城里人起得晚,我看就5点半吧。王绪新一听头都“大”了,为了不让人家觉得工作队太骄气,“咬牙”把早餐时间定到了6点半。
驻村第一晚,他们迎来了生活上的第一个“下马威”。工作队驻地是村里的临时囤料厂,大货车白天不能进村,只能后半夜进料,翻斗车和大铲车哐哐撮料的刺耳噪声,让他们彻夜难眠。
上厕所也成了“老大难”问题,农村旱厕,夏天蚊子哄哄、苍蝇哄哄,气味熏人,到了冬天更遭罪,夜深人静,伸手不见五指,爬出热被窝冻得哆哆嗦嗦,方便后都是“飞奔”回屋。为了方便,看屋大爷准备了一个便桶,放到了走廊里,可是大家“入乡随俗”谁都没用。
当时团结村每天中午只给一遍水,夏天工作一天下来,身上粘乎乎,想痛痛快快冲个澡,那简直是奢望,大家只能用盆接水,在院里简单擦洗。利用闲暇时间,到县里洗个澡,对于他们来说就像过节一样。
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员中有“70后”,也有“80后”,他们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既要干好工作,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处在人生中最为艰难的爬坡阶段。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吹起时,他们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舍小家为大家,迅速集结到了党旗下,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当得知自己驻村的消息后,王绪新第一时间来到父母家告别。他的母亲是退休教师,非常支持儿子驻村扶贫的决定。在回家的路上,王绪新从汽车倒车镜里,突然看到父母双亲手牵着手,站在路旁,默默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在他的记忆里,这是父母第一次下楼送他,一瞬间王绪新泪如泉涌,一路哭到家。
面对母亲的通情达理,王绪新的心里满是愧疚,70多岁的母亲刚刚做完手术,需要人照顾,可自己却要驻村,为母亲心头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牵挂。女儿马上面临中考,正值青春期,妻子和女儿多么盼望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他,能够留在自己的身边。
队员张爽毅新婚不到半年,就开始驻村工作,妻子在鸡西上班,夫妻俩长期两地分居。驻村工作队最忙的时候,两个人一个月见不了一次面,只能通过手机报个平安。队员于海峰的老母亲去年9月在哈医大二院作了乳腺癌手术。当时正是产业项目,从谋划阶段转为生成建设最关键的时期,于海峰仅在老母亲的病床前护理了3天,就急匆匆回到了产业项目建设第一线。今年7月,接替张爽毅工作的驻村工作队员张明宇,孩子刚刚百天,就听从组织的召唤,毅然背起行囊,告别妻儿,加入到了驻村工作队的行列。
面对农村生活环境和习惯上的诸多“变轨”,面对来自家庭的诸多困难,驻村工作队员没有一人退缩不前,而是安心扎根团结村,与贫困群众一道踏上了脱贫致富,建功立业的历史新征程。
闯过业务关带来“新变化”
肩负着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民生项目,打造“三位一体”脱贫攻坚模式,真抓实干,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走访三屯房令坤老人家时,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老人患有脑出血后遗症,长年卧床不起,老伴患有脑梗和心脏病,老两口都失去了劳动能力。大儿子前些年在一场车祸中身亡,去年当海员的二儿子出海时发生了海难,连尸骨都没找到。病魔和连连丧子的双重磨难,让老两口心力交瘁,只靠着家中10亩薄田流转度日,日子过得十分艰辛。
听说省里来了工作队,老太太见面就说:“党来帮我们了啊!”房大爷一句话没说,皱巴的手紧紧抓着王绪新的手,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了出来,他们恨自己的病,恨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恨日子过得越来越苦。当时在场的驻村工作队员,眼泪齐刷刷地掉了下来。
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贫困群众的生活境况,给驻村队员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流泪的那一刻起,他们感受到了学习文件时无法感受和体会的群众疾苦,他们明白了为什么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无比。
为了让贫困村如期摘帽,驻村工作队一遍遍跑项目跑资金,省委组织部机关从上到下,从领导到科员,全力以赴助力驻村工作队,大家有政策出政策,有技术帮技术,有资金帮资金,从来不求人的省委组织部为了团结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也说起了“小话”,拉起了“关系”。在驻村工作队的持续发力下,团结村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产业项目接二连三生成投产,基层党建焕发勃勃生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团结村脱贫指日可期。
“下一步,团结村要以兴十四村为样板,建设实训基地,基础设施还要提档升级,发展农家乐,向生态观光旅游村方向发展,打造摄影家基地、婚纱摄影基地、大学生写生基地。”在王绪新的心中,已经规划出了团结村未来发展的新蓝图。
闯过认可关赢得“真信任”
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王爱文要求驻村干部,要能进得去农民家、说得了农民话、交得了农民朋友。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始终把领导的殷切嘱托,牢牢记在心间。他们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真心信任。
“年1月25日,农历腊月初七,月英找我去村上送户口簿,坐卖大米车去的。回来时是王绪新开车送回来的,我非常感动。”写下这段话的是家住三屯的“菠菜老太太”。“菠菜老太太”真名叫宗亚琴,今年71岁,因为经常到市场卖“菠菜”,大家就顺口叫起这一称谓。宗亚琴只念过6年书,常用汉字都写不全,却一心一意记起了扶贫笔记。
“年农历3月25日,今天张红、张爽毅、小田又来我们屯,给我家送一张积分卡和项目表,加多了可以领东西。”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点点滴滴的好,宗亚琴一笔一划,精心记在了小本本上,字里行间感恩之情尽情流淌。
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把增加贫困户获得感作为工作目标,不断检视自己的作风和能力,贫困群众成为驻村队员心中最牵挂的亲人。贫困村民王凤珍今年70岁,去年6月在哈医大二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一台手术两个支架,花去了7万多块钱。手术费用大部分是借的,后续吃药还要不少钱。躺在病床上的王凤珍左思右想,咋想也想不出一个道儿来,人生仿佛走上了绝路。
驻村工作队把王凤珍的境况反映给了县医保局。令王凤珍感到意外的是,县医保局登门服务。没过几天,连医保再加上人寿保险,7万多块钱的医疗费用,一下报销了6万多。根据政策,王凤珍加入了慢病医保,每年有了元的医保费用。她还被纳入低保户,一年下来,生活有了元的低保费保障,政策兜底兜起了王凤珍生活的新希望。
能下炕的第一天,王凤珍拎起一只鸡,直奔驻村工作队驻地,一心要感谢救命恩人,鸡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要感谢就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好,我们只不过做了该做的事。”王绪新的话朴实无华,却深深埋进了王凤珍的心田。第二天,王凤珍冒着漫天大雪,把一面鲜红的锦旗送到了村部。
真情付出,赢得真心信任。家住一屯的周凤老人今年74岁,去年老伴在自家园子里突发急病,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醒来。老人眼睛不好,年老体弱,以前全靠老伴照顾。老两口原本打算翻建泥草房,老伴一走,周凤一下没了“主心骨”。一天,周凤老人来到村部,把王绪新拉到一旁,二话不说,硬往他手里塞钱。原来,周凤老人想让驻村工作队帮家里翻建房子。王绪新说:“大爷,你不是还有姑娘吗,建房的事我们管你,这钱还是让你姑娘保管吧。”周凤老人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谁也不行,我就信你们工作队,我自己的孩子也不如工作队。”
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通过一件件小事累积,努力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伟大号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书写着当代共产党人的新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