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的确诊及相关
TUhjnbcbe - 2021/8/26 0:20:00
北京最佳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14.html
作者:李雪姣单位:医院检验科

案例经过

年11月9日,这天我正像往常一样审核凝血报告,突然一例产科患者的凝血报告引起了我的注意: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0.5g/L,为什么Fg这么低?这到底是一个有什么相关疾病的患者呢?

相关的实验室数据:

ATⅢ:87%,PT:12.3s,APTT:26.2s,Fg:0.5g/L,TT:28.8s,DD:0.7mg/L(FEU),PFDP:2.5ug/dl。

看了当天这个病人的相关数据,除了Fg减低和TT延长以外,其他结果基本没有什么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病人的Fg这么低呢?

于是,我开始逐一进行原因大排查。

1.排除仪器和试剂的系统问题

当天质控正常,试剂也正常配制,且当天其他患者标本结果也没有出现大量Fg异常偏低的情况,所以初步排除仪器故障和试剂使用不当导致的系统误差。重新检测一遍该标本,结果仍偏低,也可初步排除加样不足的偶然误差。

2.排除标本采集的问题

查看标本的状态,无溶血、血膜平整,取血量合适,询问护士站取血过程也没有异样,基本可以排除标本采集方面的问题。

3.排除药物干扰的问题

某些药物如蛇*血凝酶等也可能导致Fg检测结果偏低,所以和临床护士仔细沟通了这个患者的相关用药史,结果这个患者是刚入院的患者,还没有做过任何治疗,所以也可以排除治疗和药物干扰的因素。

那么,在和临床沟通的过程中得知这个患者没有任何出血的症状,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是一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吗?

随后,我又仔细看了一遍这个患者的结果,有一个新的发现:这个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衍算法所测得的Fg结果是3.1g/L,Clauss法结果Fg的活性检测与衍算法检测比值小于0.7,难道这是一个异常性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吗?图1凝血结果1

图2凝血结果2

怀着兴奋的心情致电其主管大夫组,询问这个患者有没有相关的病史和家族史,这时大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这个患者因为二胎住院,在第一胎怀孕的时发现有Fg减低的情况,于是在基因公司做过基因检测,发现是由于第35位精氨酸基因突变导致的Fg减少。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初步判定这是一例异常性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那么,我们来复习一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有关知识:一、什么是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缺陷症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Fg数量异常,包括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第二类为Fg质量异常,包括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异常性纤维蛋白原血症是Fg基因缺陷导致Fg分子结构异常与功能缺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异常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异常性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主要可以概括为:

(1)无症状:大多数患者(约占55%)无临床表现,在术前筛查时才确诊。

(2)出血:部分患者(约20%)会出现出血症状,多为轻度出血。

(3)血栓:部分患者(约占20%)会有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

(4)少数患者既有出血表现又有血栓形成的表现。

三、异常性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实验诊断

目前对于异常性纤维蛋白原血症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

(1)功能检测: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演算法和Clauss法。

(2)抗原检测:主要包括ELISA、比浊法、沉淀法等

(3)基因型检测:Fg由3对肽链(Aα2、Bβ2、γ2)构成,其对应的编码基因分别为FGA、FGB、FGG。可以检测FGA、FGB、FGG基因来明确是否有突变,这是确诊异常性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方法。

(4)质谱分析:其检测Fg缺陷症的原理是将Fg蛋白质分子3条肽链裂解为许多小肽段,根据裂解肽段的质量与飞行时间成正比,质谱分析仪通过飞行时间换算出这些小肽段的质量,经计算机软件构建蛋白质一级结构信息,获得Fg肽链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图谱。四、我们在实际检验工作中能做什么?在我们实际的临床检验工作中,不可能所有的病人都通过基因检测来确诊异常性纤维蛋白原血症,那么寻求一种简单方便、快速实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对于我们检验工作者更加有实际的意义,我在查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年4月《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有一篇关于“异常性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诊断方案可供我们日常检验工作者参考:(1)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少部分患者有轻度出血和(或)血栓形成。(2)凝血功能检查:患者Fg为PT演算法正常或增高、Clauss法明显降低,Fg抗原/活性比值(PT演算法结果/Clauss法结果)1.43,或Fg?Clauss法结果/PT演算法结果0.7;TT延长;PT和APTT通常无异常。(3)家系调查:绝大多数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和父母一方或其他家系成员具有相同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4)基因检测:对于可疑患者,或者为了明确患者基因突变与出血、血栓形成临床相关性,可做基因检测。

小结

我们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当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结果PT和APTT正常、Fg(Clauss法)明显降低、TT延长时,应该增加PT演算法测定Fg;如果患者Fg?PT演算法结果/Clauss法结果1.43,或Fg?Clauss法结果/PT演算法结果0.7,即可初诊为CD;再进行家系调查进而确诊。

审稿:宋鉴清

编辑:李素杰

参考文献:

[1]周伟杰,闫婕,邓东红,等.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诊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43(4):-.

[2]Neerman-ArbezM,deMoerlooseP,CasiniA.LaboratoryandGeneticInvestigationofMutationsAccountingforCongenitalFibrinogenDisorders.SeminThrombHemost.;42(4):-.

全自动化APTT纠正试验解决方案

浙江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于体外诊断(IVD)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际领先的离心微流控平台技术,聚焦于危急症、慢病管理检测领域,重点研发用于血栓与止血功能检测的新型POCT诊断系统,并开发出解决仪器外手工孵育2h痛点的全自动化APTT纠正试验,零人工孵育,上样后自动完成下图全部7个试验。更多了解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例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患者的确诊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