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血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年1月呼吸治疗杂志
TUhjnbcbe - 2021/11/20 23:31:00

您好!欢迎收听年1月呼吸治疗的网络广播。我是刘金蓉呼吸治疗师,代表杂志主编DeanHess博士进行中文网络广播,现在开始宣读由DeanHess博士为您精选的论文。

第1篇文摘是由Bain等人所进行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作者们比较移动式与固定式ECMO在肺移植病人的好处。结果发现移动式ECMO可減少病人总住院费用的22%,其中降低在移植后的重症监护室73%成本费用,比固定式ECMO总住院费用少11%。Spinelli和Protti指出,决定肺移植成功的主要因素是肌肉力量,因此等待肺移植的病人,即使是重症病人也应具备肌肉力量这个要素,移动性ECMO可提供积极康复训练的契机,减小等待期的风险,以期达到最好的结果。

第2篇文摘是由VandeLouw等人研究将高白细胞血症病人的动脉血标本迅速冷却和分析后,改善假性低氧血症的成效分析。结果发现,即使立即冷却和快速分析样本,在SpO2和SaO2之间的相关性仍然很差,尤其是白细胞计数大于×/L时相关性更低以致无法接受。Albert和Swenson提醒我们,很多因素会导致错误的报告或血氧饱和度数值,混淆和误导了我们的判断。将错误和误差值降到最低,將有助于减少错误的结论,避免浪费成本,改善病人治疗。

第3篇文摘是由Moerer等人利用肺模拟器模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情况,经由全头罩(helmet)或面罩接到监护型呼吸机,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使用无创通气时,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时的吸呼气切换延迟,可能会导致病人和呼吸机不同步及无创通气失败。结果发现将呼气灵敏度的吸气峰流速调高到原厂设定值的20到30%以上可以改善人机不同步,因此建议应将吸气条件列入人机不同步改善要素之一。Rettig指出,积极改善生理参数和人机不同步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病人的舒适度,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第4篇文摘是Ciprandi等人进行了视觉模拟评分來评估哮喘症状的感知和以肺量计测定肺功能的一个横断面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来评估哮喘症状在哮喘病人处理上可能是一项可靠的工具。

第5篇文摘是Modrykamien等人关于评估呼吸机设置是否影响气管切开率和28天脱机率的研究。呼吸机模式的改变被认为是重大的变化,研究发现,呼吸机主要参数调整次数与气管切开率及使用呼吸机天数相关。

第6篇文摘是Ozsancak等人评估不同年龄组急性呼吸衰竭时使用无创通气的特点和成效。拒绝插管使用无创通气的病人大多是65岁以上的病人,尤其是心源性肺水肿病人。总体而言,无创通气的成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是相似的。

第7篇文摘是Agapakis等人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他们发现,平均血小板体积可以当做AECOPD的炎症指标,并可用于确定病人疾病病情加重的风险。

第8篇文章是Basso-Vanelli等人比较有无呼吸肌无力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人分别进行吸气肌训练和呼吸运动操的效果。两种干预措施都可以提高机体运动耐力并改善活动时呼吸困难。然而,针对性的吸气肌训练更加有效的增加呼吸肌强度和耐力。对有呼吸肌肉无力的病人,吸气肌训练仅增加吸气肌肉的强度和耐力,对呼吸苦难程度和机体亚极量运动能力并没有作用。

第9篇Toussaint等人对容控式家庭呼吸机和复苏皮囊应用于Duchenne型肌肉营养不良患者的效果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方法对患者的有效咳嗽效果并无差异,因此,作者认为便宜且方便使用的复苏皮囊即可有效的提高咳嗽能力。

第10篇Wilson等人对患有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病人进行个体的身体锻炼检查和不同阶段行为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身体锻炼跨越不同阶段的模式与跨理论模型(TTM模型)的预测一致,它支持对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的病人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的身体活动干预的探索。

第11篇摘要是Sharma等人针对囊肿性纤维化(CF)儿童每日给予含锌药物且持续12个月以上可降低患儿对抗生素需求这一假设,给予患儿持续服用锌30毫克/天,结果发现,患儿在对抗生素的需求、绿脓杆菌感染、肺功能检查结果、及住院治疗情况间没有显著差异。

第12篇摘要是Stefanescu等人床边评估对新生儿监护病房内脉冲式血氧仪监测报警改进过滤的意义。结果发现,过滤后能减少一些误报,但对于经护士确认的饱和度下降事件的特异性无明显提高。

第13篇摘要是Mukhopadhyay等人比较机械通气新生儿在是否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监测下所需血气分析的频率以及与此相关的机械通气时间、极端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出现率及临床成效。结果发现,TcPCO2与PaCO2只有中等度相关,TcPCO2监测可降低机械通气新生儿血气分析频率,但在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及临床成效方面没有显著意义。作者认为,此项技术的临床价值微乎其微。

第14篇摘要是Stieglitz等人评估监测夜间高碳酸血症患者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cPCO2)的相关研究,他们发现经皮二氧化碳分压与毛细血管二氧化碳分压(PcCO2)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呼吸衰竭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是变动的,因此作者建议以经皮持续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当作夜间高碳酸血症的诊断方法可能是首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1月呼吸治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