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6岁,一天前因*蛇咬伤左下肢入院,自制草药治疗后仍有左下肢疼痛、肿胀,急诊入院,受伤以来精神、饮食、大小便尚可。肝功能未见异常,尿素(12.4mmol/L)、肌酐(umol/L)升高。PLT计数:×/L,Hb:g/L均正常。
凝血常规:
PT:秒(参考区间:11.5-14.5秒)
APTT:秒(参考区间:29.0-42.0秒)
FIB:0.5g/L(参考区间:2.0-4.0g/L)
TT:秒(参考区间:14.0-19.0秒)
D-dimer:21ug/mL(参考区间:0.5ug/mL)
FDP:ug/mL(参考区间:5.0ug/mL)
凝血指标显著异常,是否提示凝血因子缺乏、纤溶亢进?可以诊断DIC吗?
初步分析:
由于PLT计数正常,DIC可能性极小。考虑凝血时间延长主要归因于蛇*所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机制为:蛇*的类凝血酶作用(类似于降纤药巴曲酶的作用)导致纤维蛋白原大量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后者作为辅因子促进纤溶激活,导致PLG消耗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大量生成。
为了印证我们的判断,随后进行了以下检测:
凝血因子VIII:%(参考区间:60-)
凝血因子IX:%(参考区间:60-)
凝血因子II:86%(参考区间:70-)
凝血因子V:86%(参考区间:70-)
凝血因子VII:75%(参考区间:55-)
凝血因子X:%(参考区间:70-)
结果表明无内外源因子水平的明显降低,不提示DIC。
尽管患者存在严重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但当前并无明显出血表现,仅有蛇咬伤部位存在局部瘀斑、肿胀。由于蛇*物质的持续存在,对患者给予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血制品输注并未改善其凝血结果,数天后FIB仍低于检测下限、PT/APTT超出检测上限。
事实上,在不伴凝血激活(即非继发性)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中,严重出血往往是少见的,例如一项对先天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随访调查中[1],大部分患者仅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中,严重出血就更为少见,一般合并有创操作才会发生[2]。本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同样不伴明显的凝血激活(检测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仅轻度升高),那么除了纤维蛋白原水平,本例我们还可以监测哪些指标来评估出血风险,以下观点仅供参考:
1.总体出血风险:伴凝血激活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中,高水平的凝血酶过快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形成的纤维蛋白结构松散、不够稳固;相对来说,该例凝血酶水平较低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形成的纤维蛋白相对稳固,且不伴其他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消耗,出血风险更小。
2.蛇*酶将大量纤维蛋白原切割为纤维蛋白单体(FM),尽管FM随即被大量降解,但没有被降解的那部分FM水平可视为一道缓冲带,可被即时利用来维持一定的止血平衡,因此该例可以持续监测FM水平来评估止血潜力,我们检测该例FM在~mg/L左右(参考区间6.0),水平较高。
3.此外纤维蛋白原在一期止血的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还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该例还可持续监测血小板聚集试验来评估出血风险,我们检测该例ADP、肾上腺素、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基本正常,仅花生四烯酸诱导聚集率有明显降低,总体血小板聚集功能尚可。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此类蛇*所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总体出血风险较小;在FIB持续低水平时,还可动态监测FM水平、血小板聚集试验来评估出血风险,指导相应替代治疗。
参考文献
1.LakM,KeihaniM,ElahiF,PeyvandiF,MannucciPM.Bleedingandthrombosisin55patientswithinheritedafibrinogenaemia.BrJHaematol;:–6.
2.deMoerlooseP,CasiniA,Neerman-ArbezM.Congenitalfibrinogendisorders:anupdate.SeminThrombHemost.Sep;39(6):-9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