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是人体的必需元素,参与构成骨骼和牙齿;也是人体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DNA与RNA及多种辅酶的合成;参与能量代谢;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一天大概会摄入毫克的磷,正常人体血磷是相对稳定的,正常的血磷含量区间为0.81-1.45mmol/L。
高磷血症的主要病因是食物中摄入过多或肾排泄减少。除此之外,横纹肌溶解、溶瘤病综合征时,由于细胞内磷释放,也会引起高磷血症。当血清磷浓度大于1.45mmol/L时就可以诊断为高磷血症。
肾脏是磷排泄的主要器官,体内约有70%的磷经尿液排泄。当肾功能受损时,人体排泄磷的能力下降,血清中磷的浓度就会升高,体内积攒过量的磷,所以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常并发高磷血症。
我国高磷血症治疗和控制形势严峻,高磷血症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很常见,血液透析患者中80%合并有高磷血症。
高磷血症有哪些危害
肾功能衰退患者,体内磷代谢障碍,导致体内磷升高;而高磷血症加速肾功能衰退,又加速了肾病进展;彼此形成相互的恶性循环。
有研究表明,高血磷可能在CKD进展中发挥独立致病作用。磷稳态异常是慢性肾病的一个特征。血清磷水平作为磷稳态的生物标志物,已被报道为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初期的高磷血症,人体并不会感觉到不适症状。
随着血磷的升高,高磷血症会导致皮肤瘙痒、骨质疏松、骨痛、软组织或骨关节钙化,同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紊乱等等。严重的骨质疏松,甚至打个喷嚏也可能会发生自发性骨折。
更严重的是,持续高磷血症将会导致心血管钙化,极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左心室肥大、肾性贫血等,增加死亡风险。血磷每升高0.3mmol/L,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提高17%~18%。
如何防治高磷血症?
高磷血症是一种慢性隐性的并发症,从血磷开始升高到发病,间隔可能要好几年,一旦出现骨痛等明显症状再重视却为时已晚,不仅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也不佳。临床指南均推荐磷管理重要的三种途径:严格控制饮食,摄入低磷食物;充分透析治疗;使用磷结合剂。
控制饮食:摄入低磷食物
我们日常饮食中的磷包含两种,即有机磷及无机磷。有机磷的来源主要是指动物蛋白(肉、奶、蛋等)及植物蛋白(豆类),这些食物中有约40-50%的磷会被人体吸收。无机磷主要是指食品添加剂,这类磷几乎%被人体吸收。
控制血磷需从饮食管理着手。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是饮食中磷的主要来源,因此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通常与降低蛋白的摄入有关。专家提醒,肾友们平时的碳水化合物(淀粉食物)、脂肪、蛋白之间的摄入比例,大概维持在6:3:1左右。
充分透析治疗
充分的透析治疗可以短期内有效清除体内剩余的磷。但人体仅有少量的磷存在于细胞外液中,且部分与蛋白结合。磷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液转运缓慢,因而单纯透析治疗不足以保持血磷平衡。血液透析患者可通过改变透析方式、增加透析频率以提高对血磷的清除。
由于磷从细胞内储存动员的速率较慢,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较间歇性血液透析更有效。
药物控制:使用磷结合剂
控制血磷水平,除限制食物中磷的摄入和充分透析外,采取药物治疗减少磷的吸收更为重要。
磷普遍存在于我们的食物中,当食物被摄入时,食物中的磷在胃肠道释放,在小肠被人体吸收入血。磷结合剂可以像磁铁一样在胃肠道将磷吸附住,再经粪便排出体外,从而减少人体对磷的吸收,起到降低血磷的目的。
含钙磷结合剂,如碳酸钙。进餐时口服碳酸钙,钙离子在肠道内与磷结合形成磷酸钙沉淀,减少肠道磷的吸收,又可补钙,同时有利于酸中*的纠正,但剂量过大有可能加重血管钙化。长明使用钙盐的患者,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应监测血钙浓度。血液透析液中游离钙浓度常为1.50~1.75mmol/L,高于血浆中钙的浓度,对口服补钙的患者增加了高钙血症的危险性。
含金属离子磷结合剂。如氢氧化铝凝胶,该药是强有力的肠道磷结合剂,但长期服用会导致铝中*,引起痴呆及骨病等,临床已基本不用。
新型降磷药物
目前已开发出一些新型降药物,如不含铝及金属离子的磷结合剂:司维拉姆。
该药主要在肠道内通过离子键与氢键结合磷酸根,有效降低透析患者的血磷水平。
该药具有诸多优点,不被肠道吸收,无金属蓄积风险,血钙影响较小,使钙磷乘积降低,延缓血管钙化,降血脂等。是当前比较理想的新型降磷药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