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中出血证第九
一妇人得伤寒数量,咽干,烦渴,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接着脐中出血,医者惶恐而遁。
予曰:少阴强汗之而至也,盖少阴不妥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线人,是为上厥下竭,此犯难治。仲景云无治法,无丹方。
予投以姜附汤,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论曰:本少阴证,而误汗之,故血妄行,自脐中出。若服以止血药,看来其标,而不见其本。给予治少阴之本,而用姜附汤,故血止而病除。
有位妇女患伤寒病已有多日,脉证呈现为:咽喉枯燥,心烦,口渴,脉象弦细。有位大夫给病人用了发汗法调节,病人先呈现鼻衄,接着脐中出血,大夫见状慌张而逃。
这类病证,我以为是少阴病强行发汗而形成的恶果。少阴病时时不该当利用发汗的办法调节。张仲景说:“少阴病,阳虚阴盛调节禁用发汗法,要是强行发汗,势必损伤血分,而引发出血的变证。但不能确定从哪里出血,可能从口鼻出,可能从眼中出,这类病证称为下厥上竭,属于难治的证候。”关于本证,张仲景没有提议详细的调节和方药。
我针对病情,利用了姜附汤,病人服了几剂药后,出血中止,接着身材略微出汗而愈。少阴病从来不该当用发汗法调节,若滥用发汗,就会损伤血分,血液便不循常道而妄行。
本例呈现为血从脐中溢出,要是这时调节盲目止血,那末,可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呈现,而没有辨清致使出血的内涵缘故。我针对疾病的实质是少阴阳虚阴盛,采用姜附汤,可以同时抵达止血和治愈疾病的目标。
阳亡于下,厥从下起,故称“下厥”,阴竭于上,血从上出,故称“上竭”。
本案病人始见咽干,烦渴,脉弦细,为少阴阴虚,感觉外邪,准确调节当滋阴解表,若误以为三阳表证而强行发汗,不单伤阴,并且动血,致使阳亡阴竭的危候,于是其误治的变证,初则衄血,接着脐中出血,乃强行发汗,误汗伤阳,阳不固阴而至。
本证仲景以犯难治,故无治法,未出方药。许氏精研伤寒,用干姜附子汤救下亡之阳,以治其本,其病得愈。
《伤寒论》原文陈说本证时,出血的部位仅例举口鼻、线人,许氏本案增添了脐中出血一症,并用干姜附子汤调节,可补仲景诊断,治法之不速。后代张景岳的六味回阳饮(附子、炮姜、炙甘草、人参、熟地、当归)滋阴回阳,若用于调节本证,可能更为贴切,读者临床可辨证采用。
往期回忆:
宋朝医家许叔微是怎样了解太阳桂枝证的?
许叔微医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第三
许叔微:桂枝加葛根汤证第十九
许叔微医案:葛根汤证第二十
许叔微医案:失汗衄血证
小结
咽喉枯燥,心烦,口渴,脉象弦细
↓
少阴阴虚,感觉外邪,当滋阴解表
↓
滥用汗法,尔后鼻衄,接着脐中出血
↓
误汗伤阳,阳不固阴,阳衰于下,阴竭于上
↓
固阳,阳能固则阴血自止:干姜附子汤
↓
或滋阴回阳:六味回阳饮
《伤寒论》第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犯难治。
注:本文选摘自《伤寒九十论译评》是在许叔微《伤寒九十论》的原形上而成,主编为张启文,吉林科学本领出书社出书,.10。封面图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