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孙淑玉通讯员李成修
血液是生命之源。如果把临床用血比作一场接力赛,那么输血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但对很多人来说,医院的输血科却是个陌生的名词,甚至很多医护人员的认知也只停留在配发血的层面。从最简单的“血库”转型为集输血相容性检测、出凝血检测、输血治疗和输血管理于一体的专业科室,医院输血科的成长凝结着主任于淑红和团队十几年的心血。
由最初的“配给工”到指导临床用血甚至在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于淑红和团队用专业赢得了临床科室的信任和尊重。不满足于只停留在安全“辅助”阶段,近年于淑红和同事们在自体血采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探索也为患者带来了诸多实实在在好处。
在工作中严把安全关,保证每一位患者安全、科学用血,严守底线不输“关系血”,她是最严格的“守门人”,刚柔并济又敢于担当,多年来,于淑红和团队用专业和用心守卫着患者的生命“暖流”。
于淑红(左)做抗体筛选实验
从无到有,他们用专业赢得了临床医生的信任与尊重
从一名检验技师,“半路出家”成为输血科的“当家人”,对于淑红而言,这中间的弯并不好转。不但她是这样,很多同事一开始也不能接受。
“医院血库功能,负责为临床储备和配发血。”回忆起刚调任时,于淑红告诉记者,年正式成立输血科之前,科室人手少、功能单一,医院地位及发展严重不匹配。但由于输血工作风险大,很多人对于调科都有抵触情绪。
但发展势在必行,只能迎难而上。科室想发展,人才必须先行。尽管成立科室之初人手少、压力大,但在时任输血科主任王新丽的大力支持下,于淑红每年都会借着开会和业内培训的机会让团队成员“走出去”,将以北京医院医院及以上海血液中心、北京血液中心为代表的血液中心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引进来”,在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让患者和家属真正受益。
年医院等级评审的核心条款中,对输血科有了更具体而细致的要求,抓住这个机会,于淑红和同事对照标准和要求逐一进行完善和规范。为了让临床科室认识到科学、安全输血的重要性,在院领导、医务处等相关职能科室的大力支持下,输血科牵头在全院范围内建立起临床输血管理员体系,通过常态化的培训将用血规范和安全守则深入人心。
无规矩不成方圆。输血科成立之初没有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年起参照行业标准和要求,于淑红带领科室成员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手册并严格考核。同时,提高业务技能的学习和交流也从未停止。
多年的坚持和积累成效逐渐显现。年起医院输血科从最初只能简单的配发血,到能独立进行疑难血型的鉴定及交叉配血,医院科学、安全用血,他们用专业赢得了同行的认可。此后,输血科还陆续开展出凝血检测,为临床血栓和出血风险的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评估、大出血患者血液成分输注时机、输注成分及输注量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开展自体血采集助力手术如期进行以及专注多项输血治疗,从幕后到台前,是专业给了他们更多底气。
输血科单采治疗
科学指导,他们的尽职两度救了罕见“熊猫血”男子的命
临床输血是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然而输血不当却会引起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所以对输血科医生而言,用血安全的管理是动态且全时段的,走出实验室进行更细致的临床把控更为重要。因为这份用心,于淑红两次将罕见“熊猫血”男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年,一名男子入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出于手术安全考虑,这类外科手术之前都会提前“备血”,但在检查过程中却发现男子是有着“*金血液”之称的RHnull血型人群。有报道称,RHnull血型,在年全球仅发现43例,属于超级超级稀有的血型。
由于RHnull型血可以视作Rh系统内任意稀有血型个体的通用血,其拯救生命的能力不可限量。但同时因这类人群缺乏Rh系统的绝大部分抗原,所以一旦输血几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抗体会和除了自身以外的几乎所有血液发生溶血反应,导致患者死亡。
“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很多输血科医生根本不认识。”考虑到男子情况的特殊性,加上病情严重无法长期等待,于淑红立即与北京血液中心、上海血液中心以及来自中国台湾的专家取得联系并建群讨论用血方案,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尽量让男子术中使用自体血,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异体血液。同时通过专业分析,也让临床医师明白在没产生抗体之前,异体输血是安全的。
术前,心外科为男子补充造血原材料顺利实现了自体血储存,术中,麻醉科又为男子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进行自体血采集,同时将术中丢失的血液通过血细胞回收机进行了洗涤后的回输,除此之外,还准备了充足的异体血液,多学科协作为男子进行手术。但术后几天发现,输注几次异体血液后,男子血红蛋白不升反降,这让于淑红和团队的心跟着被揪了起来。所幸在经过大量临床检验后发现,本次产生的抗体尚可以找到可以匹配的血液输注,在给予5.5个单位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后,男子溶血情况逐渐缓解,血红蛋白不断提升,经过治疗,该男子顺利出院。
“如果没做Rh分型(这不是法规要求常规做的项目),没进行自体血储存,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平稳度过第一关,于淑红并没因此掉以轻心,在该男子出院前的检测中发现,该男子体内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抗-Rh29抗体,这意味着如果他再次需要输血,现有条件下除了自身血液,很难找到可以与之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因此,术后她反复跟患者及家属叮嘱,一定要让血红蛋白尽快升上来,并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存自体血。但即使如此,意外还是发生了,出院男子回家不到一周,又因胸腔积液再次入院,在本次入院一个多月后,临床医生又通知于淑红,该男子血红蛋白又出现不明原因的快速下降。
尽管术前和术中已经尽职做了所有能做的,但于淑红心里还是悄悄打鼓:会不会是输血带来的问题?一面完善检查,一面稳住临床医生的焦虑,于淑红又开始抽丝剥茧的找原因,由于前期将男子从死亡线救了回来,家属和于淑红间建立了很强的信任联系,在沟通过程中男子妻子透露,几天前男子有过不明原因的发烧,曾服用过抗生素,于淑红马上调取了该男子的抗生素使用记录,经过大量仔细的专业排查,凭着过硬的专业素质,于淑红高度怀疑男子此次血红蛋白不明原因的下降和极易被临床忽略的药物抗体有关。循着这个线索,于淑红又赶紧取样送检进行药物性抗体检测,经过2天的焦灼等待,最终验证了于淑红的猜测,就是抗生素惹祸!
找到病因后,临床科室听从于淑红的会诊建议,停掉正在使用的抗生素,给予激素、丙球,并积极对症治疗,熬过最难熬的几天后,男子情况终于慢慢好转,出院之际,其家人再三感谢,称没有于淑红的专业和坚持,他们早就天人永隔了。
“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实验室的实验安全上,还要放在临床用血把控上。”于淑红说,保障安全是输血科人的头等大事。除此以外,还要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因此,严谨是一个输血科人必备素质。而这份严谨的背后不仅考验医者初心,更需要专业技能做支撑。
于淑红做交叉配血实验
自体血回输,他们用不懈的求索为生命“暖流”护航
从事临床输血工作多年,深知输血安全的重要性,多年来,于淑红一直着力进行团队建设。“现在我敢说,我们团队每个人都足够专业,可以应对常见的临床输血问题。”也因为这份专业,医院的“输血人”有了更多说“不”的底气,临床科室处理的不专业他们会第一时间指出,有人想插队输“关系血”他们会勇敢拒绝,有患者对自体血回输存疑,他们也能以最专业的讲解以理服人。
以洗涤红细胞为例,于淑红进一步解释说,很多医生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治疗时,为求保险会首选输入洗涤红细胞,但这类操作有其适应症,对很多患者而言,盲目输入洗涤红细胞,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因洗涤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而导致输血量增大。“完善相关检查,确定无风险的情况下,输入普通的悬浮红细胞就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于淑红称,以此为契机,输血科和临床科室取得共识,真正让患者省钱又省心。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如果出现脑出血需要手术,是否存在风险?于淑红和同事利用血栓弹力图可以揭示患者凝血系统的全貌,帮助临床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方案,也更容易洞察血栓及出血事件的风险。此外,通过完备术前检查,于淑红也打消了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必须提前备好2个单位的血小板才敢上台手术的顾虑,有效缩短了手术的等待期。
其实,对于输血科医生而言,保证输血安全除了“输对血”之外,减少输血带来的风险也同样重要。“用自己的血,给自己做手术”适用于术中大量出血的病人,自体血回输不仅能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风险还能保证手术如期开展,近年来应用逐渐增多并受到广泛